校园要闻 > 正文

校园要闻

Cell Reports Medicine | 陈永昌/吴士文/季维智合作构建杜氏肌营养不良症热点突变猴模型并开发基因修复治疗新疗法

发布日期:2025-03-27 点击量:

3月26日,昆明理工大学灵长类转化医学研究院/省部共建非人灵长类生物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和西南联合研究生院陈永昌/季维智团队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吴士文团队合作,在《Cell Reports Medicine》期刊在线发表题为“Single-cut gene therapy in a one-step generated rhesus monkey model of 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优化基因编辑设计与胚胎操作快速建立了F0代即有表型的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热点突变恒河猴模型,将模型构建时间从原来的6年大幅缩短至1年;基于该猴模型开发出一种人和猴通用的单切口基因疗法,成功恢复了抗肌萎缩蛋白的表达,显著改善肌肉病理和运动功能,治疗效果在文章发表时已维持近2年时间,显示出良好的持久性和安全性。该疗法可为临床突变中占比约13%的患者提供可选择的治疗新策略。

DMD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神经肌肉疾病,由DMD基因突变导致抗肌萎缩蛋白缺失,引发进行性肌肉萎缩和功能丧失。患者通常在2-4岁出现肌无力症状,逐渐丧失行动能力,最终因心肺衰竭在20-30岁早逝。尽管自1861年首次报道以来已有160余年,DMD的有效治疗手段仍极为有限,研究受限于缺乏理想模型和机制不明。昆明理工大学陈永昌/季维智团队长期致力于非人灵长类DMD模型的建立和治疗策略的开发。2024年,团队在《Cell》发表的研究证实了DMD猴模型在模拟疾病表型进展和机制研究方面的独特优势;近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基于激活同源基因的广谱替代疗法。此次研究进一步建立了携带临床热点突变的DMD猴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DNA水平的基因修复治疗措施,为后续临床转化提供了更多选择方案。

本研究针对DMD患者中常见的第50号外显子突变热点,成功通过CRISPR-Cas9系统一步法构建了DMD 50号外显子突变(DMDΔEx50)猴模型。该模型在肌肉病理、运动功能障碍等方面高度模拟人类患者,包括抗肌萎缩蛋白缺失、肌纤维大小不均、中央核纤维比例增加、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升高等典型特征。更重要的是,模型猕猴表现出与患者相似的脚尖行走姿势和运动能力下降。此外,对孕122天流产双胎猴的多组织分析发现,心脏、膈肌、舌肌等均缺失抗肌萎缩蛋白,提示该模型自胚胎期即出现全身性肌肉病变,为DMD临床前研究提供了高度可信的动物平台。

基于此模型,团队开发了一种肌肉靶向的单切口基因疗法,利用MyoAAV全身递送靶向第51号外显子的修复策略(MyoAAV-Cas12iMax-sgRNA3Ex51)。团队将该治疗系统静脉注射至一只17个月大的DMDΔEx50猴,年龄相当于人类患者的5-6岁。治疗后,DMD猴肌肉中抗肌萎缩蛋白表达显著恢复,肌肉病理明显改善,运动功能提升,且疗效可持续至少1.5年(截止发稿)。安全性评估显示,该疗法未引发显著免疫反应,血清ALT、AST等生化指标维持在正常范围,未见器官毒性。全基因组测序和深度扩增子测序也未检测到脱靶效应。本研究首次在非人灵长类模型中验证了单切口基因疗法对DMD的长期疗效与安全性,为临床转化奠定了坚实基础。该疗法与团队此前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报道的utrophin激活策略分别代表“精准修复”与“广谱替代”的不同路径,为DMD患者提供了不同的治疗方案。

研究摘要图

昆明理工大学陈永昌教授、季维智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吴士文教授为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昆明理工大学生物学博士生白绕仙、博士后郭文婷、博士生张婷、任帅伟、肖浦豪、研究助理刘杰为本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昆明理工大学灵长类动物实验中心、先进影像平台和病理平台也对项目的实施给予了大力支持。

原文链接:https://www.cell.com/cell-reports-medicine/fulltext/S2666-3791(25)00110-7

(供稿: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版权所有©昆明理工大学 滇ICP备05001246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402000430号 All Rights Reserved ©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