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要闻 > 正文

校园要闻

2025年全国两会上的昆工声音

发布日期:2025-03-10 点击量:

2025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昆明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王华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履行职责、建言献策,发出“昆工声音”,受到多家主流媒体关注,快来一起看看吧!

人民日报

3月10日,《人民日报》两会特刊采访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委员。采访中,王华表示,“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着结构性矛盾、区域供需不平衡、就业人数持续增长及就业观念转变等多重挑战。”王华建议,要深化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锚定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方向,提升人才培养与就业适配度。

光明日报

3月9日,《光明日报》客户端报道“全国人大代表王华:加速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

报道全文如下↓↓↓

当前,国产尖端技术不断涌现,全球科技竞争加速向基础研究、应用转化和产业化全链条延伸。国家大学科技园是贯通“科技强—产业强—经济强”的核心枢纽,是推动“沿途下蛋、就地转化”的关键力量。

目前,我国高校年均产生超30万项科技成果,但转化率不足,仍存在政策协同不足、市场导向薄弱等问题,以诸如大模型和机器人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和未来技术难以快速形成全球产业竞争力,亟须通过深化改革,将国家大学科技园打造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孵化器。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昆明理工大学校长王华建议,以政策创新为牵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育为核心、以金融支持为保障,构建“研发-转化-孵化-产业化”一体化生态,强化国家大学科技园功能,将其打造成为新质生产力核心孵化器。具体来讲,建议推动科研人员参与政策制定,明确科技成果转化流程、权责及收益分配细则,打通“最后一公里”堵点;优化科研评价体系,强化实际贡献和成果转化指标,对院士团队等重点成果提供政策支持;依托国家级技术转移区域中心,构建“大学科技园+产业园区”等联合体,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创新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加速推动新兴技术、未来技术等尖端技术,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科技日报

3月9日,《科技日报》客户端以“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为题,报道了王华对高校建设发展的思考。

报道全文如下↓↓↓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及‘人工智能’,明确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这为高等教育的智能化转型指明了方向。”全国人大代表、昆明理工大学校长王华3月8日告诉记者。

人工智能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深刻重塑着教育形态。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王华代表始终关注如何以人工智能驱动高等教育创新,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高素质人才。“昆明理工大学作为一所理工科特色鲜明的高校,主动拥抱人工智能浪潮,在教育教学、科研创新、学科建设等领域开展了系统性探索。”他说。

全国人大代表、昆明理工大学校长王华(中)。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昆明理工大学催生了“智慧农业”“AI+冶金”等新兴研究方向,以及AI助教系统实现作业智能批改,校企合作平台推动AI技术在产业中的实际应用,如通过AI优化绿色铝基材料生产工艺。这些实践不仅提升了教学科研效能,更推动了学科交叉与产学研协同创新。

为应对未来的挑战,昆明理工大学已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首先出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改革行动计划》,将AI融入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与评价体系。学校建设教育部首批人工智能现代产业学院,构建“1+1+X”跨学科课程体系,从2025级新生开始实施。其次深化产教融合,与头部企业共建“AI联合研究中心”,开发“AI+冶金”“AI+生物工程”等微专业,通过校企协同培养产业急需的人工智能技术人才。

在学术伦理治理方面,该校建立AI使用负面清单,明确禁止AI生成论文核心内容或伪造实验数据,并将AI伦理纳入通识教育课程;同时部署多模态学术诚信监测平台,引入GPT-Zero、万方AIGC检测系统,实现文字、图表、代码的全链条原创性审查。

科研创新方面,昆明理工大学布局高级机器学习、小语种机器翻译等前沿领域研究,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I技术成果;建设非人灵长类生物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利用AI开发精准疾病模型,为医学研究提供新路径。

“人工智能是教育变革的重要引擎。面向未来,我建议加强政策支持,设立国家级人工智能教育专项基金,支持高校开展AI课程开发、师资培训及产教融合平台建设。”王华代表说,同时要完善标准体系,制定“人工智能+学科”专业认证标准,引导高校科学规划AI人才培养方向;强化国际合作,推动建立“一带一路”人工智能教育联盟,促进跨境AI课程互认与联合实验室建设,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新闻网

两会期间,王华接受中国新闻网采访。

王华表示,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当下,掌握技术工具至关重要,但使用技术与遵循学术行为规范之间存在着严格界限。例如科研工作者可以用人工智能工具辅助绘制更清晰的图表,但要保证实验数据的真实性,不能利用人工智能造假,这是学术行为规范中的“红线”与“底线”。各方应努力规范人工智能使用,高校可通过“负面清单”校正学生学术行为,清晰界定借助人工智能辅助科研与利用其进行学术造假之间的差别,共同维护学术环境。

王华介绍,在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浪潮下,昆明理工大学在专业设置方面大力推进“人工智能+”模式。例如将把土木工程专业升级为智能建造专业,采矿专业转变为智能矿山专业。学校不分专业,均开设了人工智能普适课,确保学生紧跟时代步伐。王华表示,高校要不断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主动顺应现代社会及产业发展,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切实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这不仅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学校改革的着力点。


来源|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  科技日报 中新网

编辑|菡萏

策划|新闻中心


版权所有©昆明理工大学 滇ICP备05001246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402000430号 All Rights Reserved ©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