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1日,是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考察云南、赞誉学校并对学校提出殷殷嘱托十周年的重大日子。2015年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云南科教资源比较丰富,既有像昆明理工大学这样的全国著名高校,也有像中科院昆明分院这样的高水平研究机构。要把这些条件利用好,扎扎实实走出一条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子来。要集聚创新人才,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补上云南创新人才缺乏的短板。”这既是对学校长期以来立足云南、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赞誉,也是对学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再立新功的殷殷嘱托。习近平总书记为学校服务云南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和集聚创新人才引进与培养指明的办学方向,是全校师生和广大校友的无上荣耀。
十年来,学校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教育部的指导支持下,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决心,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砥砺奋进、攻坚克难,管党治党、办学治校成绩显著,成为学校建设发展史上事业进步最快、最为光彩夺目的十年。
![WechatIMG1576.jpg](/__local/3/85/DD/143BF9715B7D769E4FF3BC2784F_F31EE15E_1BE1A.jpg)
一、牢记嘱托,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办学方向,我们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主动对接云南产业发展,把云南产业发展急需的创新人才变成学校人才培养的任务清单进行工作布局,对学科专业进行动态重构,以一流的创新人才支撑云南高质量跨越发展。
十年来,一是育人资源更加坚实,学校新增1个学部、4个学院、5个产业学院、1个卓越工程师学院、3个研究院、8个附属医院,新增博士后流动站12个、博士点15个(含5个专博)、硕士点30个(含23个专硕),先后入选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高校、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实施高校,全国工程硕博培养改革专项高校等。
二是学科发展更加强劲,ESI前1%学科增至11个,增长近5倍;实现A类学科零的突破;新增工程认证专业29个,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3个;冶金工程专业成为云南唯一的A+本科专业,26个专业获评国内一流本科专业。新增人工智能、机器人、大数据、新能源、储能、数字经济、智能制造工程等新工科或区域经济急需专业8个。
三是人才培养效果更加显著,新增教学成果奖国家级6项,省部级44项;在校学生规模增长至5.3万人,其中研究生规模增长至2万人;升学率提升至28%以上;创设了冶金工程菁英班、绿色能源创新班等5个人才培养特区;学生创新创业四大顶级赛事实现“大满贯”,连续8年位列普通高校学科竞赛状态数据全国排行前100,其中本科学生参与双创比例达70%;近四年优博、优硕论文新发超百篇,CNS顶刊频繁出现昆工学子论文。毕业生在三峡集团、中国铝业集团、中国稀土集团、葛洲坝集团、中广核集团、中国有色矿业集团等央企就业比例达30%,服务白鹤滩水电站、滇中引水工程等国家大型工程一万余人,有力支持了国家重大战略工程和区域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是师资队伍建设更加有力,瞄准国家及云南创新发展需要,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引进战略科学家和行业重点领域急需人才。新增国家级人才50人,省部级人才723人,目前有教授、副教授职称人员1422人,“两院院士”、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入选者、“杰青”等73人,“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云岭学者”等省部级人才947人。“十四五”以来引进青年博士861人,其中高层次人才454人,博士专任教师占比达75.72%,位居西部高校前列。近年来,柔性引进院士8人、国家级高端人才19人,全职引进国家级银龄高端人才5人。学校为“补上云南创新人才缺乏的短板”作出了学校应有贡献。
二、牢记嘱托,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办学方向,我们不断深化科研创新,汇集学校科技创新平台、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把国家和云南产业发展急需的重大课题和“卡脖子”技术清单变成学校的科研任务清单进行战略布局,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以一流科技成果引领云南创新发展。
十年来,一是平台规模不断扩大,国家级科技平台由9个增加至22个,省部级平台由68个增加至104个,并获准牵头筹建云南高等研究院。
二是科研规模不断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从2015年的170项到2024年的230项,增长35%。科研经费规模从2015年的8.99亿元到2024年34.65亿元,增长285%。
三是科技大奖不断呈现,新增国家级科技奖项9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7项、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新增省部级科技奖项246项。近三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云南省杰出贡献奖2项、特等奖4项、一等奖10项。
四是服务创新发展的能力稳步提升,坚持“四个面向”,聚焦云南“3815”战略发展目标,聚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在稀有稀贵稀散战略金属绿色高效综合提取及新材料、灵长类疾病模型与靶向基因编辑、帕金森等神经退行疾病干细胞治疗、光伏P型单晶硅制备、储能电池等领域取得多项原创性突破性研究成果,一批技术居世界先进水平。
三、牢记嘱托,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办学方向,我们不断提升服务社会能力,发挥人才资源优势、科学研究及创新优势,提升科研成果转化力,为服务支撑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的“昆工智慧”和“昆工力量”。
一是科技成果转化效益明显,尤其是近三年,专利转移转化302项,科研成果分别应用于五矿、中铝、中核、云锡、昆钢等5000余家企业,企业累计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超过万亿,利税超过500亿,其中60%落地云南。近年来技术服务企业的累计节能减碳量相当三峡水电站年发电量和减碳量,有力促进了国家“双碳”战略的实施。
二是服务区域能力显著增强,围绕云南省世界光伏之都、绿色铝、新能源产业发展任务,深度参与保山、曲靖、丽江、楚雄、玉溪、昆明等绿色硅材、绿色能源基地规划,技术成果向隆基、晶澳等绿色硅龙头企业和德方纳米等著名新能源材料企业转化,高质量服务云南千亿、万亿产业发展。聚焦有色金属冶金产业,与中国铜业公司合作,创新了世界最先进、能效最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年处理能力达35万吨金属铜的侧吹熔炼-多枪顶吹吹炼-底吹精炼富氧混沌流强化大型炼铜新技术;与云南锡业集团合作研发的复杂锡合金真空蒸馏新技术和新装备将世界锡精炼水平发展到新高度,贵金属合金真空气化分离关键技术构建了新一代绿色高效提炼贵金属技术,基于AI赋能的顶吹熔池多通道富氧-粉料旋流高效喷吹熔体技术属行业颠覆性工艺革新;与甘肃金川有色集团合作研发的集熔炼-还原-贫化于一体的氧化镁含量可达20.5%的极高镁型复杂镍资源侧吹炼镍技术,填补了火法冶金技术空白,为全球镍冶炼技术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聚焦生物医药产业,在灵长类胚胎发育调控机制、干细胞与组织器官再生、灵长类复杂疾病模型与生物治疗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中药资源开发利用形成系统的技术体系并应用于生产实践,三七绿色高效栽培关键技术比传统栽培技术产量提高30%以上,亩均纯收益增加万元以上;天麻绿色栽培新技术使天麻亩产量此传统林下栽培方式提高10倍,亩产值可达三十万元。
三是科技成果成功上市,依托科技知识产权培育新三板挂牌公司5家,其中“昆工科技”是云南省高校中唯一一家主板上市的校办企业,也是冶金工程学院依托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研究成果进行持续孵化而产生的科技型企业,彰显了学校科技产业服务支撑云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显著实力,展现了冶金工程学科建设发展的示范引领作用,为云南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学校有力的支撑。
这些办学成效的取得和学校事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全体昆工人的奋力拼搏,但最重要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思想伟力为学校指航定向的结果。
未来,我们要继续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办学方向,乘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确定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春风,全力执好学校建设发展奋进之笔,书写出一份具有昆工特色的高等教育新时代改革创新发展的满意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