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聚焦 > 正文

校园聚焦

凝心聚力谋发展 初心如磐向未来 奋力书写新时代昆工人才工作新篇章

发布日期:2022-01-14 点击量:

2021年9月27至28日,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名义召开的重要会议,是我国人才事业发展进程中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站在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昆明理工大学正以崭新的姿态全力迈向“世界一流学科”创建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新征程。

2021年学校以创新人事管理体制机制为动力,以优良的人才成长生态为保障,建立促进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人才资源合理配置与开发的长效机制。学校人才工作成绩喜人、亮点频出,为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一、以提高质量、扩大总量为目标,扎实做好人才引培工作

2021年,学校人才队伍建设再创佳绩。一是人才引进方面,截至目前,学校已全职引进博士151人,其中高层次人才72人,预计到2021年底,还将引进50余名具有博士学历的优秀人才;学校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3人,其中,院士 1人。二是人才培养方面,学校有1人获得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个团队获得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1人获批“杰青”,1人进入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第二轮评审候选人名单、3人进入国家“高层次人才”特聘教授、青年学者建议人选名单,等等。2021年12月14日,《Nature》公布2021年度最佳科学图片,昆明理工大学季维智院士团队人猴嵌合体胚胎的摄影照片,成为国内年度唯一入选。

2021年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分类推进教师培训、培养,优先保证各类人才培训经费使用,构建学校“教师在线学习中心”,提供174门在线点播课程(约3800学时);组织217名新进校人员参加入校教育培训;选派9人参加国内进修访学,共有8名专任教师在职取得博士学位,并为每位取得博士学位的教师提供5万元资助。深化专业技术职称制度改革,制定《昆明理工大学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称申报评审条件》,优化评价标准,坚持分类评价、“破五唯”等指导思想。截至目前,今年共有143人取得高级职称,其中教授56人、正高级实验师2人、研究员1人,副教授70人、高级实验师7人、副研究员2人、高级工程师3人、高级会计师1人,副研究馆员1人。


二、以提高治理能力和水平为目标,不断推进制度创新

(一)试行“协议工资制度”,激发人才工作积极性

为进一步加大学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真正实现“引培并重”,根据《昆明理工大学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办法(试行)》《高层次人才岗位设置和协议工资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精神,学校试行高层次人才协议工资制度,以更好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发各类人才工作积极性。学校在教学科研部门设置高层次人才岗位,按照一级学科设置杰出人才、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卓越人才、优秀人才五类岗位,其中一至三层次以人才实际情况核定岗位数。2021年学校已实施协议工资制度的一至三层次人才共计46人,累计投入资金4516万元。2022年学校将尽快启动四、五层次人才岗位的申报遴选工作,更好地团结凝聚我校各类高层次人才服务学校事业发展和云南经济社会发展。


共46人。其中一层次杰出人才2人,二层次领军人才19人,三层次拔尖人才25人。

(二)推进“人才特区制度”,优化人才成长良好环境

学校优化以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为核心的资源配置机制,不断推进“人才特区”试点工作。以部分学部(学院)和高端人才为试点,建立有利于学科交叉发展的跨院(系)人员聘用机制,从队伍结构、用人方式、考核办法、薪酬福利、经费使用和研究生招生等方面实行特殊政策,搭建有利于高层次人才发展的工作平台,不断完善和拓展人才、学科、科研联动的“特区”发展模式。

自实施“人才特区”制度以来,以季维智院士领衔的灵长类转化医学研究院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长足发展。截止目前,共有教职工97人,其中在编29人;硕士生116人,博士生35人,博士后10人。现拥有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9人次(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青”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聘教授2人、青年学者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1人,国家重大研究专项首席科学家2人),省高层次人才7人。2021年1月12日,由“人才特区”发起申报的省部共建非人灵长类生物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获科技部批准成立;2021年9月10日,省部共建非人灵长类生物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揭牌,同时发起成立了“灵长类研究创新联盟”。

下一步,学校进一步采取先行试点、稳步推进的方式,鼓励条件成熟的教学科研单位进入学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试验区。学校将给予试点单位充分的自主权,并在政策和资源配置上给予支持和保障,不断探索人才工作新机制。

(三)探索“学科特区制度”,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

为扎实推进学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进程,凝聚服务和支撑一流学科的团队和人才,根据学校学科发展需求,在原有人才(团队)特区建设实施办法基础上,按照“突破一流、任务向导、相对独立、开放融合”的模式,制定并出台了《昆明理工大学人才(学科)特区建设实施办法(试行)》。结合目前学校实际,依托冶金工程和生物学两个一级学科建设人才(学科)特区,试行长聘短聘制度,在人才引育方面给予重点倾斜,打通国际国内引进培养通道,发挥学科、平台和团队的引才聚才作用,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和团队参与世界一流学科创建,打造高水平人才聚集地和创新人才高地。

(四)健全“绩效工资制度”,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为进一步转变管理理念和服务方式,充分调动全校各部门人才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学校人才队伍建设水平,根据《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人才发展机制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昆明理工大学绩效考核与分配实施办法(试行)》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出台并实施了《昆明理工大学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单项任务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合理确定人才薪酬标准,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充分发挥各部门在人才队伍建设目标责任管理中的主体作用,以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效能。

三、履职尽责,认真做好人才服务工作

学校以人为本,花大力气做好各类人才服务保障工作,积极协助解决各类引进人才在学术交流、进修培训、经费使用和子女入学入托等工作、学习和生活方面问题,以营造尊重知识、重视人才、爱护人才、支持人才的良好氛围,增强他们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真正做到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一是深化领导干部联系人才制度,发挥人才在重大决策中的咨询作用。学校推荐调整补充我校省委联系专家49人,加强对院士、专家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为推动我省高质量发展汇聚更多智慧和力量。二是完善人才服务工作,使工作流程更加简约化。学校为13位高端人才办理绿色通道服务证,凭证即可享受我省28项绿色通道服务内容和十项特殊礼遇。三是为增强学校师资队伍影响力,服务云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校积极向我省企事业单位、高校、社会团体推荐专家、评委,咨询顾问等300余人次。四是围绕各类人才实际需要,加强配套条件保障和团队建设,使其潜心教学科研。全校各部门通力协助,优先保障场地、经费等各方面的人才需求,资产处和基建处主动为柔性引进的院士调整和装修实验室和工作室;发展规划处和科技处为“昆明理工大学环境土壤与生态安全省创新团队”推进实验基地建设,积极支持人才发展,等等。

尽管近年来在学校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仍然始终把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放在师资队伍建设最优先的位置,统筹人才项目财政支持经费和学校自有经费,增强人才资源开发力度,仅2021年度,学校累计投入人才引进和培养经费共计9640.66万元,千方百计保证人才引进和培养的经费投入。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回首2021,我们不负众望,迎难而上;展望2022,我们不辱使命,砥砺前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的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昆明理工大学仍然处于最好的发展时期,这是提升办学质量、办学水平的最好时期,是服务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最好时期。我们既要全面回顾和总结人才工作的成绩和经验,也要准确把握当前人才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在历史地辩证地看待成绩的同时,更要清醒地客观地认识到人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十四五”期间,学校将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推进学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为契机,以深入实施“十百千”引进计划和“66”人才培养计划为抓手,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紧紧围绕引进、培育各环节做好各项人才工作。努力建设一支以服务国家地方战略需求,引领和推进学校发展、具有相当规模高层次人才队伍,成为云南创新发展的主力军和教育强省的排头兵、西南地区高水平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战略高地。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挥别意义非凡的2021年,迎来昂扬奋进的2022年。抬望眼,蓝图已经绘就,逐梦惟有前行。全体昆工人将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脚踏实地的干劲,垒好学校人事人才的“九层之台”,奋力书写新时代昆工人才工作新篇章,为推进学校“世界一流学科”创建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昆明理工大学人才工作办公室

版权所有©昆明理工大学 滇ICP备05001246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402000430号 All Rights Reserved ©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