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五个“中国航天日”和“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50周年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4月23日给包括昆明理工大学王希季校友在内的、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回信,向他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并就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加快航天强国建设向广大航天工作者提出殷切期望。
回信全文:
孙家栋、王希季等老同志们:
你们好,来信收悉。作为“东方红一号”任务的参与者,你们青春年华投身祖国航天事业,耄耋之年仍心系祖国航天未来,让我深受感动。
50年前,“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我在陕北梁家河听到这一消息十分激动。当年,你们发愤图强、埋头苦干,创造了令全国各族人民自豪的非凡成就,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老一代航天人的功勋已经牢牢铭刻在新中国史册上。不管条件如何变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不能丢。新时代的航天工作者要以老一代航天人为榜样,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早日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
祝你们健康长寿、生活幸福!
习近平
2020年4月23日
1970年4月24日,经过广大参研参试人员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1970年4月,在“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现场召开动员誓师大会
作为“两弹一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拉开了中华民族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为铭记历史、传承精神,经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6年起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
“东方红一号”卫星
近日,孙家栋、王希季、戚发轫、胡世祥、潘厚任、胡其正、彭成荣、张福田、陈寿椿、韩厚健、方心虎等11位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回顾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辉煌历程,表达了对实现中国梦、航天梦的坚定信心。
昆明理工大学杰出校友王希季
王希季,云南大理人,1921年生,卫星和卫星返回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兼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37年曾就读于昆明理工大学前身之一昆华高级工业学校土木工程科,后以优异成绩考入西南联合大学机械系,1948年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研究院留学,获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先后在大连工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任副教授、教授。1965年后,历任七机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科技委主任,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等职。
2004年,王希季院士参加昆明理工大学50周年校庆大会。时任教育厅厅长何天淳(左)、校长周荣(中)向王希季院士颁发聘书
王希季院士是我国早期从事火箭技术研究的组织者之一,是我国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及其后的气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试验火箭的技术负责人。在他主持下大量采用新技术并突破一系列技术关键,使我国卫星返回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王希季院士(左)与戴永年院士亲切交谈
昆明理工大学前身之一昆华高级工业学校
1930年,龙云在昆明开办了省立第一工业学校,后更名为省立昆华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简称:昆华工校),是1974年成立的云南工学院前身之一。云南工学院后经合并组建,成为今昆明理工大学重要前身之一。
1930年春季,学校招收新生120人,分为甲乙两班,双塔寺东麓的一栋楼房做教室和办公之用,双塔寺大部庙舍都是学校的范围,后又将文昌宫调拨给学校。抗日战争时期,学校往返迁移于晋宁、呈贡之间。
1945年12月1日,昆明爆发了“反对内战,争取民主”的“一二·一”民主运动,昆华工校的师生也参加了这场民主运动,张华昌同学在运动中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成为四烈士之一。
——根据原昆华工校校长毕近斗回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