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服务科技强省建设的“五个高地”
昆明理工大学
2015年以来,昆明理工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施“学术立校、人才强校、质量兴校”战略,立足云南、面向全国,服务云南、服务行业,辐射南亚东南亚,聚力打造思政育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科教辐射“五个高地”,为高质量服务科技强省建设贡献昆工智慧和力量。
实施党建品牌提升行动,入选教育部党建“双创”等项目11项,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个、教育部“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1个,获“云岭先锋红旗党支部”等示范选树48项。精心打造理论学习研究传播高地,入选云南省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示范基地。在云南省率先实施“大学生廉洁自律素质教育”,牵头成立云南省高校课程思政教育联盟,入选全国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优秀案例和新时代高校“钢铁思政”教育联盟。
依托云南资源禀赋,构建有色金属和生物医药两大优势学科群,形成“两条腿走路”行稳致远的学科体系。第五轮学科评估实现A类突破,11个学科入围ESI全球前1%,矿业和冶金两个学科位列全球前50强;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3个,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32个、数量居全国首位。面向云南绿色能源、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主动调整优化学科布局,全力建设有色金属、生物医药、绿色能源、智能制造4大学科群和冶金、生物、矿业、环境、材料、电子、机械、能动8个支撑学科,用坚实的“四梁八柱”服务云南“三大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3815”战略发展目标实现。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杨斌教授(中)指导学生做实验。昆明理工大学供图
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了以张国成、周克崧、戴永年、彭金辉、季维智等8位院士为代表的近41万名科技创新人才、各行各业专业骨干。现有两院院士及“杰青”等73人、省部级人才947人,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1个。研究生科研成果在Nature、Science、Cell等期刊发表,2023年入选全国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牵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2024年,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获4银4铜;在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斩获特等奖1项,实现了该竞赛全省高校特等奖零的突破;在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全国冠军;近60%的毕业生在省内就业,为服务科技强省建设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持。
坚持“四个面向”,整合科技力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攻关与创新,在“两弹一星”、真空冶金、微波冶金、冶金热过程强化、灵长类转化医学等领域拥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22个、教育部和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3个,为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科技进步和灵长类转化医学国际前沿科技作出突出贡献。研发的大尺寸P型单晶硅高效拉晶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累计获国家科技奖励15项,服务我国约100%的锡、30%的镍钴、60%的铟、70%的锗、60%的白银、35%的黄金的产能以及70%的复杂铜资源开发,有力保障了我国战略关键金属原材料安全供给。生物医药学科在灵长类生殖发育与调控方面的研究成果入选2023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202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30项,资助数再创历史新高。近三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杰出贡献奖2项、特等奖4项、一等奖10项。
先后与49个国家和地区的190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签订合作协议,与老挝苏发努冯大学、尼加拉瓜国立自治大学合作共建孔子学院。依托云南省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搭建了东南亚语言词法等平台,构建面向东南亚跨语言事件分析及检索平台,为安全、旅游等领域提供“定制化”科技支撑。依托教育部云南高等研究院等平台,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在绿色能源、矿产开发等领域开展国际联合科研。依托中老工程技术学院,构建联合培养与科研协作并行的国际教育模式。面向南亚东南亚与周边国家建立了11个国际联合实验室,帮助老挝建立自主硕博人才培养体系,为南亚东南亚各国累计培养各类人才10500人。
新征程上,昆工人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不辜负省委、省政府深切期望和云南人民热切期待,力争早日进入“双一流”建设行列,努力为国家战略及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