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昆工 > 正文

媒体昆工

学习强国 云南构筑未来人才教育新高地

发布日期:2024-11-05 点击量:

“在尼泊尔面对复杂的调研环境和多样的访谈对象,我学会了灵活应对和调整策略,获得了有效的数据,为我的论文提供了宝贵案例。”结束在尼泊尔的实习后,云南大学国际河流与生态安全研究院研究生王一舟说。

今年7月至9月,王一舟和同学汤慧玲、潘越前往位于尼泊尔加德满都的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实习。目前,王一舟正在准备毕业论文,她说:“实习拓宽了我的国际视野。”

近年来,云南积极推进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教育辐射中心的建设,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高校发挥学科人才和区位资源优势,加强与周边国家教育合作,通过“引进来”“走出去”,推动区域间学术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突破,打造了面向本地区未来发展需要的教育理念与标准。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要“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在《决定》的指引下,云南继续积极作为,通过跨国界高等教育合作,构筑未来人才教育新高地。

跨国界教育合作给学生带来深远影响

10月25日,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以下简称“两亚联盟”)山区可持续发展分委员会在云南大学成立。

“两亚联盟”是2018年12月由云南大学倡议成立的,目前已有16个国家、120余所高校加入,联盟秘书处设在云南大学。6年来,联盟打造的“南亚东南亚大学校长论坛”“南亚东南亚生态环境研究研讨会”“南亚东南亚区域国别研究研讨会”,深受联盟各国的重视。每次论坛都有10多个国家的教育部门、高校近百名代表参加。

“联盟已成为南亚东南亚国家了解、认同云南高等教育的重要窗口。”云南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吴芸介绍,目前,云南大学建成了面向南亚东南亚来华留学生基地、区域国别研究智库群;在资源与环境、新材料、跨境生态安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与欧美及南亚东南亚国家共建了20个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学校还建成“学生全球胜任力”培育体系,引进了60多门国际化课程供学生选修;开设了10个非通用语种专业,实行与新闻学、法学等专业相结合的“语言+”人才培养模式;在海外设立调研实习基地,支持学生出国实习、研学和任职。

山区可持续发展分委员会是继新工科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新闻与传播学、华文教育之后,“两亚联盟”成立的第5个学术分委员会。

“这一分委员会的成立是要解决中国和南亚东南亚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云南大学国际合作交流处副处长刘鹏说,团队成员由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学等专业的学者组成,这样提出的政策、建议才更加契合实际。

对此,前往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实习的学生汤慧玲、潘越感受深刻。潘越表示,“当看到各国专家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而努力时,我认识到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汤慧玲则认为,跨文化的互动,培养了自己开放的心态和对多样性的尊重,“这将对我未来的职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两亚联盟”助力人文交流与民心相通

“增进中国和南亚东南亚国家间的人文交流与民心相通”是“两亚联盟”的宗旨之一。在云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曹云雯看来,6年来,它的作用是“以一当十”。

比如,云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联合,在昆明开办了3期研究生暑期学校,在国内30余所大学的相关专业青年学者中引起共鸣,拓展了他们国际传播的研究路径,

“志同道合的伙伴在一起,建立起跨学科跨区域的学术共同体,产生了一批有引领作用的学术成果。”曹云雯说。

这样的国际传播学术影响力,也让南亚东南亚国家的一些青年成为中国故事的传播者。

2023年10月、11月,10余名在华的南亚东南亚留学生,以及南亚东南亚9个国家20名新闻传播领域的研究生和青年媒体从业者,分别参加了云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承办的“国际中文教育训练营”和“国际青年传播工作坊”,拍摄制作了多部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文化经济互动的微纪录片。

在活动中,他们认识了该学院的研究生裴氏璇。这名来自越南老街省的姑娘自2020年以来,就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中文和越南语视频,如今收获粉丝23万。

目前,即将毕业的裴氏璇正一边准备论文,一边在网络上教中国人学习越南语,教越南人学习汉语。她说:“在中国的学习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有了更多选择的机会。”

对于“两亚联盟”赋能云南与南亚东南亚的人文交流,昆明理工大学国际学院院长沈玲深有感触。

10月17日至21日,在云南举行的第二届国际传统体育交流大赛上,昆明理工大学留学生武术队展示的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等,柔韧、灵动,充满力量感,最终获得1枚金牌、8枚银牌和14枚铜牌。这是继第五届澜沧江-湄公河大学生友好运动会之后,该武术队再次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

沈玲介绍,澜沧江-湄公河大学生友好运动会由昆明理工大学发起,2016年被列入澜湄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早期收获项目。目前,该运动会已吸引14个国家65所高校的近5000名中外师生运动员参加,成为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国家人文交流的一张名片。

今年9月17日,昆明理工大学的35名师生专程赴老挝琅勃拉邦省,参加“2024年琅勃拉邦省中老友好节——中秋文艺晚会”,表演了舞蹈《上春山》等8个文艺节目。

在琅勃拉邦塔銮广场举行的中老友好节上,苏发努冯大学孔子学院的4个展位提供了汉服、书法、茶艺、中国传统乐器体验等,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

苏发努冯大学孔子学院由昆明理工大学和老挝苏发努冯大学共建,是云南高校在老挝唯一的孔院。孔院不仅传播中华文化,还与中老铁路维保中心、中老友谊医院等单位合作,开设“中文+铁路技术”“中文+电气工程”“中文+机械工程”“中文+医疗术语”培训课程等,推动了国际中文教育和职业教育协同发展。

国际实验室联合发力 助推区域间科技创新

8月中旬的一天,在尼泊尔特色林果种植基地,昆明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国际科技特派员易俊洁,为当地加工果汁、果干、果酒时面临的褐变、保鲜等技术问题,提供了技术解决方案。她还在尼泊尔多个农贸市场和农户家中,采集了发酵水牛乳、发酵辣椒酱、酸笋等30余件发酵食品样品,以扩展高原益生菌菌种资源库的国外样本数据。

“通过微生物的发酵,才能让多样的食材散发出独具风格的味道。”易俊洁介绍,作为云南省绿色食品加工国际联合实验室的领头人,她和团队不仅抢救了大量正在消亡的发酵微生物,建立了种质资源库,还攻克食材的保鲜、锁鲜、物理杀菌等技术。去年,应用这些技术开发的甜笋肉丁、汽锅鸡泡饭、羊肚菌炖老鸡等云南菜肴,在中老铁路的中国段投放。

“科技的力量,可以锁住云南和南亚东南亚食材的美味,让大家吃到来自不同国家的美食。”易俊洁说。

在昆明理工大学信息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云南省南亚东南亚语言机器翻译及应用国际联合实验室的青年科技工作者经过多年的努力,研发出南亚东南亚语言机器翻译平台“云岭翻译”,支持越、老、缅、柬、泰等108个语种的双向翻译;南亚东南亚语言文字识别系统“小语洞见”,实现了非通用语种图片里的文字自动识别和实时翻译等功能;他们研发的缅甸语虚拟主播,向缅甸读者解读了他们关切的中国问题。

“打破语言壁垒,实现语言互通,可以更好地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民心相通。”昆明理工大学信息工程与自动化学院院长王红斌说。

不久前,昆明理工大学现代农业工程学院与老挝苏发努冯大学孔子学院、农林学院共同成立了云南省智能农业工程技术与装备国际联合实验室,这一平台将推动中老两国在智能农业领域的科技创新与合作。

“国际科技合作平台的搭建和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动了多领域的务实合作。”沈玲说。

她介绍,由昆明理工大学和老挝国立大学合作的中老工程技术学院,正在积极推进。初步制定了矿冶、材料科学、人工智能等6个专业的本、硕、博学历层次培养方案。这些都是老挝急需的人才。

多年来,昆明理工大学还与中国相关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为中国企业海外发展提供人才培养;受老挝、越南等国家的政府部门和企业委托,培养学历留学生。这些留学生和技术人员如今都成了自己国家电力、冶金、能矿、机械、金融等行业的骨干。

“昆明理工大学的学科优势,为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教育辐射中心,以及区域内的科技创新、产业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撑。”沈玲说。

责任编辑:齐琪 何欣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9707986932792994516&source=shar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reco_id=102dc54b74e1c0a88484002k&share_to=wx_single&study_share_enable=1&study_comment_disable=0&ptype=0&item_id=9707986932792994516

版权所有©昆明理工大学 滇ICP备05001246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402000430号 All Rights Reserved ©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