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昆工 > 正文

媒体昆工

云南网 2016-04-07 崔秀明,一生只做一件事

发布日期:2016-04-07 点击量:

崔秀明工作照

2015年教师节,昆明理工大学举办了隆重的先进教师职工表彰大会。在受表彰的400多名教职工中,有一名在学校鲜为人知的三七研究专家,他就是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全国先进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崔秀明研究员,2014年,他参加的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人的一生其实很短暂,做不了多少事,反正我就做三七研究。一生做好这件事我自己就很满意了。”这是崔秀明研究员经常说的一句话。30年匆匆而过,崔秀明也从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成长为如今的二岗研究员、全国著名的三七研究专家。然而对他而言,最大的收获便是看到三七产业的成长。目前,能看到三七产业突破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走向国际就是他最大的心愿。

三七之缘

1985年,崔秀明从云南农业大学毕业,正逢家乡文山成立了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三七科学技术研究所(后改名为“文山三七研究院”)。有了天时地利人和,毕业后崔秀明便顺其自然地选择了文山三七研究所。“我去研究所的时候一个人也没有,我是第一个报到的。”崔秀明笑着回忆。不觉间,已经是30年岁月。

“三七不像其他农作物,有很多人研究,而且研究得很系统。三七的药材主要分布在云南和广西,那个时候只有几个前辈在研究。”崔秀明介绍,“而且我去的时候研究所刚开始成立,所以都不知道如何下手。”随着工作的开展,崔秀明就发觉三七研究有很大的天地,需要研究的内容也很多,对三七越来越感兴趣了。“人的一生其实很短,能找到自己喜欢做并且有空间的事也不太容易。”

2001年,崔秀明得到去香港科技大学做访问学者的机会,来之不易的机遇也让崔秀明感触颇深。

“那个时候对三七的研究不是太多,国内没有多少可以交流的同类学院和研究所。”崔秀明介绍。在去香港科技大学访学之后,崔秀明发现了差距,如何用现代的技术和研究方法来研究三七,成为了崔秀明思考的重要内容。回来之后,崔秀明便决定去攻读博士。“感觉药材不光只是种植的问题,还有怎么开发以及标准化的问题,这些东西都需要深入学习和研究。”2002年,崔秀明便考入了中国药科大学攻读博士,并于2005年获得博士学位。

30年收获

2012年是崔秀明事业的转折点——从工作了28年的文山三七研究院来到了昆明理工大学。

“当时其实很纠结,要不要离开,毕竟在文山工作了近30年,还是很有感情的。”崔秀明说。而且在文山三七研究院,崔秀明也培养了一支优秀的团队,取得了一批科技成果,制定了文山三七国家标准,研究了三七专用遮阳网栽培技术,并且现在已经普遍推广应用,取得了几十亿元的经济效益。“特别是文山州的人民对我不薄,该给的荣誉都给了,从国务院特殊津贴,到‘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还授予了我文山州第一个科技突出贡献奖。离开了觉得对不起文山人民。”崔秀明说。

但三七的研究需要深入,文山现有的平台和人才团队都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三七产业的需要。思考良久,崔秀明还是决定去昆明理工大学——一所全国著名的重点大学继续三七产业的深入研究。2012年,崔秀明加入了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同时担任学院副院长。

“昆明理工大学包容性很强,很开放,从校领导到学院领导对三七的研究工作都十分支持。特别是有优良的科研条件和高层次的人才队伍。在文山三七研究院里我是唯一的一个博士,而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近100名教职工,博士就占了90%,而且有一半是从国外留学回来的,有4000多万元的先进仪器设备,科研条件是自己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崔秀明介绍。到昆明理工大学前,崔秀明跟校长提了唯一的一个要求——希望学校支持建立一个三七研究平台。校长不但答应了他的要求,还给他匹配了200多万元的启动经费和300平方米的实验室,15亩的试验用地,建立了崔秀明三七研究组。

不到3年的时间,崔秀明的三七研究团队已经发展到近30人,在他的带动下,昆明理工大学开展三七研究的团队已经有5个,参与三七研究的博士近30多名,学校承担三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省重点项目2项。然而他还有更高的要求和设想。“韩国有一个专门研究人参的研究院,号称有100名博士在做人参的研究。我的理想就是做到由100名左右博士组成的三七研究团队,更加深入、全面地开展三七研究,因为我觉得三七的研究价值应该是超过人参的,我很有信心。”

未来展望

三七是我国仅次于人参的中药大品种,相关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但在国际上的影响还不大。

2014年,云南省科技厅支持昆明理工大学联合澳门科技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承担的《三七种子种苗》和《三七药材》2项国际标准,获得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立项,目前已正式进入ISO标准制定程序。

“一个产品要推向市场,标准是先锋,是最基本的条件。”崔秀明说,“三七以前的知名度其实并不高,近十年才渐渐被人们所熟知。”2002年,《文山三七国家标准》发布以后,一系列的在营商标和标志产品才慢慢推广出来,品牌知名度也渐渐上升,市场也随之扩展了。“现在我们的三七要推向国际,也只有走标准化道路。”崔秀明说。

这两个国际标准得以在ISO立项也是崔秀明多年的心愿,如果不是昆明理工大学良好的科学研究平台和对外合作环境,也无法轻易实现。

“三七现在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一直把它当作‘药食同源’。但是我们国家的《可用于药品和食品目录》名单里面并没有三七。”崔秀明介绍。这样一来,如果要把三七开发成食品的话,法律上就会出现问题。而现在三七的茎叶和花的部分,每年都会有一万吨以上的资源被浪费,没办法开发。

“现在要开发的话,就需要通过一系列的系统工作,让它的安全性得到国家的认可。2012年,文山政府找到中国中医研究院副院长黄璐琦研究员,希望黄院长来完成这一艰苦的工作。因为我是黄老师的学生,所以就有机会参加了这项研究工作。”崔秀明介绍,最近,所有关于这项任务的研究工作都已经完成,已经向国家卫计委申报并且获得了受理。而一旦最后获得批号,将对三七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在三七的种植方面,崔秀明的团队也有重大突破。以往在三七种植过程中,播种、管理、采收等全是由人工完成,耗费了大量劳动力,成本也非常高。崔秀明一直想实现机械种植的愿望,而在来到理工大学以后愿望也得以实现了。昆明理工大学现代农业工程学院有一批优秀的从事农业机械研究的专家队伍,崔秀明的团队便与他们一起合作,共同完成机械种植的研究工作。“现在昆明理工大学农业工程学院张兆国教授领导,崔秀明参与的三七机械化研究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三七从播种到采收全部都可以实现机械化,而且样机已经开发出来了。”崔秀明信心满满,他相信不超过5年,三七种植就可以实现机械化。到时,不仅可以大幅度提升效率,而且也可以让农民从繁忙的人工种植中解脱出来,实现现代化种植。

30年的三七研究,尽管崔秀明已经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是他认为仍有很多难题亟待解决:一是三七长期种植,种质资源退化严重,新品种选育工作滞后于三七产业发展,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新品种在生产中推广应用;二是连作障碍问题严重,导致三七种植成本增加,适宜种植三七的土地资源匮乏。由崔秀明三七团队负责的项目“中药材生产立地条件与土壤微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便是有关连作障碍问题的研究,项目同时还获得了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三七研究的东西还有很多,我一生只做这件事,我希望可以把这个平台做得更好,昆明理工大学现在已经成为我省三七研究的中心,短短三年已经出版了2本三七专著,发表三七论文40余篇,承担的三七研究项目超过20项,承担了三七国际标准、文山三七道地药材国家标准、三七种子种苗国家标准、云南省三七地方标准修订、三七新型饮片标准等一系列的标准研究工作。最大的愿望就是昆明理工大学能在现在的基础上成为省级三七研究平台,让更多年轻人继续将三七深入研究下去。”崔秀明对团队寄予了很大希望。我们相信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三七走向国际、实现标准化、国家化发展愿望一定不会太远。(作者 陈璐)

版权所有©昆明理工大学 滇ICP备05001246号-1  滇公网安备53011402000430号 All Rights Reserved ©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